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中国金融大趋势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创新发展[1]
发布时间:2017/11/9 11:31:04 作者: 点击率:3046次

 

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与我国当前金融领域的成就和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态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融领域成就和问题并存,金融制度需要深刻转型,金融安全面临若干威胁和隐患。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理解金融的本质,如何定位金融的功能。这个问题解决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的三句话概括

对于金融的本质和功能,不同的学派,观点差异很大。一个极端认为,金融实际上就是“经济的面纱”,金融本身不代表经济本身,金融是经济的外在表象而已。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学派的琼·罗宾逊,这也是几乎唯一的闻名全世界的女经济学家。另一派观点高度肯定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熊彼特就说过:“金融家是企业家的企业家”,认为金融家是引领企业家创新的力量,这个理解就把金融的作用置于经济之上,置于企业之上。现在看来,这两种看法尽管各执一端,但是都说了部分真理。熊彼特固然强调了金融的巨大作用,但是如果把金融置于经济发展之上,认为金融是引领者而企业家是跟随者,可能就失之偏颇。试看今日在经济下行时期,银行业哀鸿遍野,就可以知道,金融的引领作用是打折扣的,金融还是要依赖实体经济而活着。罗宾逊夫人的洞见有其深刻之处,她看到了金融的局限性,实体经济是核心,而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罗宾逊夫人有先见之明;然而如果因此而过于贬低金融的作用和功能,则又失之偏颇了。实际上,金融对经济的反作用力是非常巨大的,它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历史上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了金融的巨大作用。

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的功能提出了三句话概括,我认为是非常精辟的。第一句话,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这次会议没有提小平同志原来的提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是换了一种提法,认为金融是现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两个判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实体经济就要围绕金融这个核心服务,而不是金融围绕实体经济这个核心服务。这就本末倒置了。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所有事物都围绕其运转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个说法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而“金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一说法,显然更为符合历史规律,既没有过度抬高金融的作用,也没有贬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巨大作用。可以说,金融是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变量之一。

第二句话,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理解国家安全,往往从领土安全去理解,然而金融安全在当今世界更为要命。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影响着整个国家在全球的战略地位,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其作用不可忽视。金融安全不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稳健性,比如银行和保险机构的稳定与安全,而且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安全与稳定,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越来越受到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局势的影响。所以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和汇率制度、储备政策、资本流动政策、我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地位、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等,都严重影响我国的金融安全,需要统筹考虑。

第三,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制度。金融制度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一起,构成国家的基础性制度。金融制度是否完善,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几十年来,我国金融制度建设突飞猛进,与国际迅速“接轨”,然而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很多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方面还没有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情况的金融制度体系。

(二)金融领域三项核心任务和目标

由以上三句话的高度概括出发,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领域的三项核心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服务实体经济。要摆正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是为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服务的,而不是脱离经济本身而自我膨胀的;金融的稳定和发展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如果经济发展不好了,企业发展不好了,金融就要陷入危机,金融业的资产质量就会下降。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在这个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转型,银行发展模式也需要转型,要由过去的粗放型发展转到集约型发展,由原来的单纯规模扩张转到质量提升。在以前经济高速增长期,企业扩张很快,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的需求很旺盛,这就刺激了金融业的迅猛增长和规模扩张,金融业经历了十几年的黄金增长时代,金融界有些人把这个时代形容为“躺着都可以赚钱”的时代。然而在经济下行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时期,这种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企业的不景气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金融业的日子也开始变得艰难了,银行逐渐成为了媒体调侃的“弱势群体”。在这个新时期,倒逼银行进行创新和变革,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要通过技术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第二个任务是防控金融风险。防控金融风险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区域金融风险,一个层次是行业金融风险。从区域金融风险角度来看,我国在一些区域存在着金融业资产质量下降、非法集资和地下金融泛滥、民间信用崩塌和混乱、企业欠债和逃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地域性的金融危机。以前个别地方的企业“跑路”、非法集资造成的大规模经济损失、个别金融机构挤兑导致的区域金融风险等,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第三个任务是深化金融改革。我国金融体系的制度建设还处在一个继续完善的时期,制度建设和变革所产生制度红利还远远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还有很多束缚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的金融制度存在,我国金融制度变革的潜力是很大的。要进一步扩大金融业的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金融业的制度建设,改革不合理的制度,为实体经济松绑和减压,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要进一步降低金融准入门槛,向社会资本开放,激活民间资本。

总的金融发展目标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三大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这个总目标的关键词是制度、法治和安全。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坚持法治,摒弃金融监管中的人治,最终实现金融安全。

(三)理解金融要把握四项原则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理解金融要把握四项原则:

第一,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金融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金融机构要根据各地的产业链特点,发现新需求,然后创造性地满足这些需求。这就对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要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

解决优化结构、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关键是,金融机构首先要利用新技术来降低自己的成本,从而才能降低企业和居民的成本。同时收费标准要降低,金融门槛要降低。近年来新金融形态不断出现,金融民主化浪潮不可阻挡,新一代互联网背景下成长的新人类的金融消费习惯完全不同于传统一代,这些新一代人正在倒逼银行改革,否则大规模金融脱媒是必然会出现的。

第三,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要以强化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未来监管模式会出现显著变化:不再强调分业,而是强调综合;不再单单强调机构,而是更强调功能和行为;不再单独强调中央权威,而是兼顾地方监管职能的强化。预计在十九大之后地方金融办的权能会大力加强。

第四,市场导向。

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市场规则,强化纪律性。

问题是:减少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直接干预;保证监管的独立性;加强政府的信用,防止政府赖账;防止政府利用PPP等新形式大量举债。

 

(四)十八大来金融领域的主要成就

这五年来的主要成就,我感觉有以下九个方面:

第一,金融业快速发展,占经济总量比例持续增高,金融业的规模扩张是很快的。金融资产在国民财富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第二,金融深化有了突破性进展。尤其在利率市场化方面,2015年存款上限取消,意味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利率的形成机制已经基本由市场来决定。这对于我国金融机构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尤其对银行的定价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创新日渐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老百姓获得的金融服务越来越丰富,服务也越来越便捷,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

第四,五年来,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有重大突破。民营银行在很多年前就提出来,可是一直没有实质性动作,到了2015年,我国首次批准5家民营银行,民营银行开始破冰,现在15家民营银行获准开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表明银行业的准入门槛在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正式拉开帷幕。

第五,2013年,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新三板推出和不断完善,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六,存款保险制度建立。2015年,存款保险条例施行,设50万最高偿付限额,为99.63%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

第七,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新进展。2016年,IMF把人民币正式列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2017年上半年欧洲央行增加等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开通。

第八,金融监管能力增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能力增强。2013年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开始尝试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

第九,新金融发展迅猛,中国的支付体系、结算体系、信贷体系全面更新,进入互联网时代和无现金时代,倒逼传统金融体系全面转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开始普及,金融科技发展迅猛。

(五)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我国金融体系主要存在六大问题:

第一,我国金融风险问题较为突出,局部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地区性的金融风险和行业性的金融风险还大面积存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堪忧。风险预警体系不完善。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重要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体系。这一点地方金融办和银监部门都要引起重视。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金融体系是安全的,金融机构的质量是比较好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不要搞得风声鹤唳,好像金融危机分分钟都会到来。但是也绝不能忽视区域性的和行业性的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要防微杜渐。

第二,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信贷市场等市场秩序存在很多问题,互联网金融市场缺乏引导和规范,金融业的混业经营问题很多。现在金融业基本是混业经营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交叉很厉害,可是我们的监管是不到位的,很多业务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

中央提出,要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

第三,我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很大,制度建设滞后导致金融决策和金融运行存在大量风险,不利于金融体系的长治久安。

尤其是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突出。我国的金融机构,形式上模仿西方的现代企业治理,建立了所谓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但实质不到位,表里两张皮。我们的银行治理,还是权威主义治理,内部人控制很严重,还不是规范的法人治理,是人治,与西方企业的制衡主义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未来要继续完善金融体系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要推进金融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民间资本。但更重要的是完善法人治理,给民间资本话语权,真正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建立一种制衡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避免短视化行为。

第四,我国金融监管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一行三会的监管形式有其进步意义,有其时代背景,也确实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个形式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协调不力、监管真空、监管重叠、权力冲突、各行其是等问题,影响了监管效率,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一定的变革和创新。另外,地方金融监管问题很大。地方监管体系不完善,能力不足,人员配置少,难以落实监管责任。

我国的监管体系与美国的双重多头监管体系有些类似。所谓双重,是指美国的联邦政府和美国的地方政府都有监管权力。所谓多头,是指美国在监管体系中往往对于一个领域实施多头监管,有好几个监管主体对同一监管对象有监管权力。传统上美国采取比较自由主义的监管模式,强调金融业的自律,但在2008年后美国监管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更加走向综合监管、走向国家干预主义,不断强化联邦政府权威。

未来我国的监管体系也要不断走向协调监管、综合监管、功能监管、行为监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突出问题加强协调,强化综合监管,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原来分业监管的短板就是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现在要针对行为和功能进行监管,以适应金融混业经营的现实。

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地方金融监管责任。地方政府要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但同时还要赋予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相应的权利。权利和责任总是并行的,不可偏颇。要落实地方政府责任,还要给地方政府相应的权利,提升他们监管的能力。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到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既要重视中央的权威,尊重中央的权威,又要激励地方的积极性,不要让地方态度消极,因为中央的政策总是要落实到地方的,对于金融监管而言也是如此。地方要有相应的力量才能担负金融风险处置的责任。现在地方金融办能力弱,人手少,编制不足,有些金融办没有独立出来,地方监管部门的空虚,导致我国金融安全缺乏基层机制保障。

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管理部门要努力培育格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

第五,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信用环境、金融伦理层面的问题很多,对金融风险造成重大影响。这些软性的基础设施的不足,才是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源头。我国金融体系的法治化、伦理化、有序化任重道远。契约文化、法治文化、信用文化、合规文化、伦理文化有必要引起重视。金融本质上是一个伦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金融业的技术与时俱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金融的核心仍旧是伦理,是信用和契约。要加强对金融改革稳定发展的法治、信用、人才和政治保障,创造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法治体系。要加强整个金融体系的金融伦理教育和金融伦理建设。员工职业操守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第六,金融体系脱实向虚的问题突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足,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新常态之最突出表现是:银行资金充裕,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反而降低;银行惜贷现象严重,存贷比较低,近年来经济不景气产业发展势头不佳加重了金融脱实向虚的趋势。

(六)我国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大趋势

第一,资本市场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融资功能将进一步完备、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第二,改善间接融资结构,推动国有大型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十九大后民营银行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将进一步整合目前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继续引进私营资本,改善现有银行业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新建更多的民营银行,改善市场竞争结构。

第三,促进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十八大将普惠金融第一次写进决议。普惠的含义有待进一步澄清:普惠是“普遍惠及”,而不是普遍优惠,是包容性金融,扩大覆盖面,而不是不讲成本;要强调可持续性,而不是慈善金融。大型商业银行也要将继续加强普惠金融服务,为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居民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减少金融排斥。

第四,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总体精神是鼓励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减负。要以金融机构的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和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也就是说,要根本变革金融机构的赢利模式,创新运行模式,促进银行业的业务转型和升级,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中小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我的几个基本判断

关于数以万计的中小金融机构,大概有四个基本判断:

第一,我国金融发展与变革的主要战场是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

第二,影响我国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稳定的主要也是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

第三,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民生问题的重点也是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

第四,新常态下受冲击最大的是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未来中小金融机构的整合将加剧,破产、兼并、收购等将成为常态,将淘汰一批质量低下的中小金融机构,加大中小金融机构之间的资本整合力度。

(二)中小金融与农村金融体系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成就

第一,主体多层次:目前已经形成中、小、微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并存的局面,层次丰富,基本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

第二,股权多元化:充分激活民营资本活力,吸引了更多民营资本进入中小金融机构。

第三,竞争更加充分:农村金融市场由垄断竞争逐步走向充分竞争,中小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

第四,治理更加完善:农信社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尝试,初步建立了规范化的公司治理机制。

第五,覆盖更加全面:中小金融机构在县域及县域以下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幅提升,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大幅降低。

第六,服务更加普惠:对低收入和小微企业的服务增强,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增强。

第七,机构质量提升很快: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脱颖而出成为竞争力较强的优秀金融机构,在县域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三)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在区域层面上出现二元结构,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差距拉大。边远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连片贫困地区、生态条件脆弱地区、大面积牧区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部分地区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当地的民生、民族团结以及边疆稳定与安全。欠发达地区和边疆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运行成本高,服务三农的能力长期处于低下水平,在人力资源、技术水平、硬件设施、理念等方面全方位落后。

第二个问题是,在机构层面上出现二元结构:一个地区内,好的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与比较差的机构,质量差距拉大,形成明显的对比。不良贷款率在一个地区内呈现巨大差异。我们在内蒙古牧区开展的万里行考察中,发现好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是百分之零点几,而差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高达百分之五十多,令人惊异。不同的中小金融机构,在管理质量、金融创新水平、硬件设施、资产规模、服务三农的能力、企业文化方面差距巨大。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率极高,已近达到破产程度,累积了大量金融风险。

第三个问题是,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出现严重问题。部分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极端不完善和扭曲,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决策不科学,损害了股东利益和存款人利益,不利于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个问题是,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在顶层设计和实践中存在问题。农信社省联社制度屡遭诟病,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内部治理科学化,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障碍。

第五个问题是,地方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滞后,地方金融监管力量不足,而责任重大,职责繁重,导致监管真空较大,其监管能力有待大力提升。一些领域和地区出现失控状态。

第六个问题是,一些地方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资金在内部空转的现象比较普遍。上存款项、内部理财,存贷比低,金融资源的单向流出严重,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四)解决之道:

第一,从中央到地方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2017年初的央行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微型客户的支持力度,这是完全正确的,这正是我们几十年来金融服务的短板,也是我国普惠金融建设的最大盲区。

刚刚结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其主旨就在于维护金融的稳定与安全并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而金融支持三农,既可以维护金融安全、促进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进而避免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尤其是促进我国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老区、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2017年暑期,笔者参与发起了“内蒙古牧区金融服务考察万里行”调研活动,行程5500公里,对呼伦贝尔、赤峰、锡林郭勒、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阿拉善等地的牧区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总体来说,尽管多年来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已经带动了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各类金融机构都在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这使农村地区包括牧区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的局面有明显改观,但牧区的金融服务不论是从政府角度还是从金融机构角度而言都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中央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的财政倾斜与转移支付力度,并完善转移支付方式;地方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与银行、担保、保险、龙头企业以及其他主体共同打造激励机制,促进金融扶贫。但是也要防止地方政府对银行的直接干预。地方政府对金融的直接介入也是金融风险的来源。同时我们发现,地方政府的信用堪忧,地方政府欠债不还是区域金融风险的另一来源。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既要立足小微,加大对农村金融、牧区金融的支持力度,通过金融创新,力推电子化、普惠化,支持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帮助其实现产业化,同时又必须严控风险,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避免垒大户与重复授信、多头授信。资产质量的提高不仅是牧区金融服务可持续的前提条件,也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监管机构应当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更多考虑牧区特殊情况,允许村镇银行等跨县开设分支机构,鼓励跨区发展,并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化解风险,加大异地兼并、异地收购等政策实施力度,促进资本的整合。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和制衡机制,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管理层要各司其职。治理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不断建设,加以重视。政府也要减少干预,村镇银行的发起行也要减少干预,使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真正独立,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真正做到决策独立和科学。目前农信社(含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法人治理的问题比较突出,要下大气力进行完善。

第三,要进一步改革省联社体制。不同地区的省联社地位作用不同,不要一刀切。省联社要注重服务功能,而降低直接干预功能。在人事任命、人员招聘、日常运行等方面,要减少省联社对县级法人的直接干预,尊重县级联社的法人地位。同时,探索组建地区级的农村商业银行,增强其经营实力。

第四,要加大对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力度,增编制,强化功能,不能使之弱化、虚化、边缘化。地方金融办的功能要充分发挥。地方监管部门对地方金融安全的责任要落实。建立起中央-地方两级监管体系,各负其责,发挥两个积极性。建立地方金融风险的预警系统,切实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第五,地方金融发展的障碍之一是信息不足、信用环境差,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不足,多头授信严重。有必要在地方政府引导下,建立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杜绝多头授信和贷款,降低风险。加大地方金融生态建设刻不容缓。有些地方过度放贷、过度授信,农民不是没有贷款而是太多贷款,以贷养贷的现象在一些地区比较普遍。

第六,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要与当地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要密切科学地关注分析当地的产业状况,以前瞻性的眼光介入其中,构建产业链金融,培育当地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牧区的产业化程度不足,是大问题。农牧产品加工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特色小镇建设,蕴含着大量机遇。中小金融机构不要抱怨环境差,环境都是一样的,问题是要发现好产业。

三、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未来创新与发展之路

(一)未来的金融变革从两方面来认识

从宏观上来说,要加大国家层面的高层制度创新和顶层制度设计的力度。继续推进金融自由化(即金融深化)、金融民主化(降低机构垄断)、金融均衡化(区域均衡发展)、金融普惠化(惠及弱势群体)。

从微观上来说,利用技术创新手段,促进金融体系的去中心化、低成本化、大数据化、自动化,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运行的成本,转变金融机构的运行模式和盈利模式。

(二)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大互联网金融创新力度

推动中小金融机构的组织机构扁平化。传统银行的金字塔状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变化快速的特点。组织扁平化要求减少管理层级、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降低各级组织之间的协调成本,以便使金融机构快速地将决策权延至农村金融经营的最前线,减少客户反馈信息向上级传达过程中的失真与滞后,从而提高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中小金融机构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

推动业务流程电子化。业务流程问题是制约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性障碍。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拓展业务,尤其在广大的牧区开展业务,成本很高,必须建立集约化的电子业务管理体系,针对农牧民的需求特点,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方式,方便存款流程、简化贷款流程、完善信用审查流程,并将这些业务进行合并集中处理,减少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业务的灵活性。更多利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子支付、POS机、ATM机等组成的一个立体化支付、授信和服务系统,极大地改善农村和牧区金融服务环境,这一点对于大面积的边疆民族地区尤为重要,那里地广人稀,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点虚拟化,是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普惠金融构建的重要机制保障。

四、结束语:稳健与创新并重,治理与文化共进

(一)稳健与创新并重:

对于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我想赠两句话,一句话是:稳健与创新并重。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首先是稳健,在危机时代能够挺立不倒。能很好地活下来就是最大的胜利。银行的性格首要是稳健,而不是创新。这一点要切记。但稳健不是静态的稳健,而是基于不断创新的动态的稳健。所以在稳健的基础上,还要有日新精神。尤其是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要不断接受新事物,勇于改革传统思维。

(二)治理与文化共进:

第二句话是:治理与文化共进。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比如农信社体系、城商行体系、村镇银行体系,公司内部的法人治理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公司治理好坏,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以及监事会能不能真正履行权利,是决定这些中小金融机构运行绩效的重要方面。但公司治理是一个由历史和区域文化决定的变量,需要不断地改进,也需要有不同的模式,不要迷信有什么真正“科学”的惟一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结构是千差万别的,它有一个不断完善和演进的过程。

同时从更大的层面来说,中小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建设是更重要的,是更本质的,公司治理文化只是整个企业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而言,要建立乡土文化、合规文化、责任文化。我们还要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我们要认识到,未来中小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的竞争会更激烈,日子会更不好过,优胜劣汰将是大趋势,一定要有危机感,不要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三)十六字:高瞻远瞩,日新其德,行稳致远,务本自强

最后讲十六个字,就是高瞻远瞩、日新其德、行稳致远、务本自强。“高瞻远瞩”,就是站位要高,眼光要长远。“日新其德”,就是要时刻变革不合理的制度、机制和产品,要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的事物,不要小富即安,固步自封。“行稳致远”,要走好每一步,步伐稳健才能走得远,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弄虚作假,不要走捷径。“务本自强”,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根本在哪里,《论语》里面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于银行而言,客户是本,资产质量是本,信用建设是本,人力资源是本,内部治理是本,风险管控是本。这些本的东西做好了,银行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董事长和行长就“垂拱而天下治”了。


[1]本文根据王曙光教授201787日在内蒙古赤峰市银行业协会所作的演讲整理而成。